|
发表于 2015-3-21 09: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奥氏体稳定化 奥氏体稳定化是指奥氏体结构在外界条件影响下发生某种变化,至使马氏体转变温度降低和残余奥氏体量增多的相变迟滞现象。亦称为奥氏体陈化稳定。根据奥氏体稳定化的成因可分为热稳定化和机械稳定化。
(1)奥氏体热稳定化 简言之,奥氏体热稳定化是指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因等温停留而使继续冷却时的马氏体转变呈现的相变迟滞现
象。在马氏体转变温度范围内,如果中断冷却,则马氏体转变就很快终止;在继续冷却时,马氏体转变并不立即开始,而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转变才重新开始,并且导致马氏体量的减少和残余奥氏体量相应增加,从而产生奥氏体热稳定化。产生热稳定化现象时,其温度有一个临界值,以MG表示,在MG点以上等温停留时,不出现奥氏体热稳定化。只有在低于MG点等温停留时,才会引起奥氏体热稳定化。MG与Ms(马氏体转变的起始温度)无关,因钢种不同可低于Ms点,亦可高于Ms点。
(2)奥氏体机械稳定化 凡由于机械强化使奥氏体稳定的现象均属此类。有两种情况:①相变强化机械稳定化—系指淬火至Ms点以下连续冷却时,由于马氏体转变量增加,体积膨胀,使剩余奥氏体因强化而出现的奥氏体稳定化现象。但这种稳定化现象只有在冷至某一温度以下,马氏体转变量达到一定数量时,才会出现,这一温度称为相变强化临界温度,以MF表示,MF与钢的冶金成分(主要为含碳量)有关;②形变强化机械稳定化—实验证明,在温度Md以上对奥氏体进行塑性变形,会使随后的马氏体转变发生困难,降低Ms点,增加残余奥氏体量,这种现象称为形变强化机械稳定化。这是因为塑性变形
使奥氏体晶体缺陷增多而强化,阻碍马氏体转变。如果在Md点以下
对奥氏体进行大量形变时,也有机械稳定化现象。
奥氏体稳定化处理 在18—8等类型的奥氏体不锈钢中,强碳化物形成元素(Ti、Nb、Ta等)能够将碳原子固定(形成TiC、NiC、TaC等碳化物),使C不能与Cr形成沿晶界析出的Cr23C6碳化物,能防止晶间腐蚀。为了获得尽可能高的抗晶间腐蚀能力,常对这类不锈钢进行850~900℃、2~5h的奥氏体稳定化处理,使残留在奥氏体内的碳充分与Ti、Nb等化合并以TiC、NiC形式沉淀。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一次700℃短时去应力退火。
不含Ti、Nb、Ta等的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通常在敏化温度(430~820℃)保温数小时,也不会因在晶界析出Cr23C6而发生晶间腐蚀。但如在高温下长期停留却可能形成σ相(FeCr)或在晶界上析出Cr23C6而影响抗蚀性。此时,如进行885℃、2h的稳定化处理,再进行680℃、2h的去应力回火,则可使抗蚀性得到改善。
|
|